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仪式于1月10日在京举行,物理所功能纳米结构及其器件研究集体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全院共有1名个人和9个研究集体获得此项荣誉。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发奖章和奖杯。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于2002年设立,2003年首次颁奖。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原创、分类评价的原则,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奖励近5年内完成或产生影响的重大成果的完成个人或研究集体。该奖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的原则,每两年推荐、评审一次,每届奖励不超过10个个人或集体。
物理所曾经于2005、2007、2012年三次获得过此项殊荣,获奖的研究集体分别为"薄膜/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和量子操纵研究集体"、"强场物理若干前沿问题研究集体"和"拓扑绝缘体研究集体"。
附:功能纳米结构及其器件研究集体介绍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以单原子/分子或它们的聚集体为基本单元,使之成为实用的纳米功能器件是当今科学技术与产业界的共同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针对该领域中的一些前沿基础科学与应用问题,该研究集体自2003年以来,以国家基金委的“优秀创新团队”为基础与起点,在单自旋、单电子、单原子与单分子层次上构造功能纳米量子结构,将其应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未来信息等器件中,做出了一系列居国际前沿或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工作。基于这些基础性的成果,开发出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和功率密度均比同类产品提升一倍),通过了法国UGAP认证,在电动车辆上获得广泛应用,近2000组电池用于MIA纯电动轿车,并已推广应用到城市混合动力公交车、轨道交通车辆和大规模工业储能等重要领域。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高鸿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领导并组织实施了主要研究工作。在单自旋、单电子、单原子等层次上实现了纳米量子结构及其原理性器件的构造与物性调控。
陈小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石墨烯等低维材料的生长及其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黄学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开发出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并已推广应用到城市混合动力公交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等重要领域。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李 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杜世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张广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胡勇胜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申承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谷 林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时东霞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王业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杨 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王 刚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肖文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郭海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郭丽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高鸿钧院士代表该获奖集体领奖 |